10月8日是寒露节气,寒露是深秋的节令,在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出现“寒”字,此时气温较低、气候干燥,且露水偏多,带寒意。因此,许多人会出现凉燥症状,那该如何预防呢?我们请专科医生支招。
记者在县中医院看到,前来看病、针灸、推拿、穴位贴服、雷火灸等的市民很多,就诊的群众不仅仅局限于看病,更有一些是来养生保健的,如改善睡眠质量、调理气血等,期盼通过中医调理,补足阳气温暖过冬。
据医生介绍,寒露时节,阴阳交汇,此时自然界进入“阳消阴长”的过渡阶段,昼夜温差较大,并常有冷空气南下,秋凉、秋燥明显,容易出现伤肺、伤胃的情况,咳嗽、慢支等呼吸性疾病,以及胃痛、便秘等消化系统疾病进入高发期,在饮食上应按照“燥则润之”的原则做出调整。
医生表示,进入秋季,燥气当令,特别是寒露过后,天气逐渐变凉,这时养生除了需要注意滋阴防燥和润肺益胃,还应做好防寒保暖的措施,防止冷空气趁虚而入。需要注意的是,脚离心脏最远,供血较弱,加上脚踝外露,容易受到风寒的侵袭,因此脚部保暖十分重要,市民可通过热水泡脚和艾灸等方式防止“寒从足下生”。
刘秋珍 新兴县中医院皮肤科医师
在饮食调理方面,小孩子们可以喝山药、芡实、白扁豆、南杏仁组成的新四神汤,健脾、补肺、补肾;大人们可以喝栗子鸡汤、淮山莲藕排骨汤、茶树菇老鸭汤等,滋阴补肾润肺。要注意适时添衣、早睡早起、开窗通风,适时添衣,适当体育锻炼,还可以尝试坚持定期泡脚,增强抵抗力。在中医调理方面可以选用中医艾灸疗法,如雷火灸、火龙灸、隔姜灸、脐灸疗法等,中医拔罐疗法,如平衡火罐、火龙罐等,还可以尝试中药熏蒸、中药湿敷疗法等等,补阳驱寒。